北大—林肯研究简报第二期部分文章分享,图表等详细内容请至北大-林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免费下载全文:http://www.plc.pku.edu.cn/publications_ch.aspx 此处为简报论文《承包土地流转现状和模式——重庆“城乡统筹”实验区》内容精摘。
【编者按】
基于对重庆农村农地流转实践的调研,本文认为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农民的非农就业和农业规模经营要求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产权仍不够明晰、农民惧怕风险和社会保障不健全是土地流转的主要阻碍因素。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对土地流转的过度介入对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利,急需完善市场和健全法制。
陆铭、周靖祥
( 作者陆铭为北大-林肯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教授;周靖祥为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
土地流转本质上是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土地流转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转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所产生的增值收益是土地流转的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扩张产生了对于非农业用地的需求,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主要来自于宅基地的复耕和整理。在新建的农民定居点占用的土地和原宅基地所占土地之间的差额就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这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如果大于宅基地复耕整理的费用以及农民安置的费用,就产生了土地流转的动力。
2、农业用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要求农地经营权实现流转
重庆有大量的山地,地形复杂。重庆的农地规模经营表现为土地向大规模经营单位集中的过程中在管理、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出的规模经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3、农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农民进城和实现非农就业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业用地流转成为现实需要,也是未来重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4、重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组织建立及其规范化催生土地流转供给
重庆市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流转土地。
二、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实验区承包土地流转现状
1、重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量大”、增速快
重庆土地使用权流转供求关系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流转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以来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的数量规模呈加速上升态势,其中,2006年流转出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耕地流转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居第十位,西部第二位,2008年更是高达402万亩。
2、农村耕地流转为主,“出租”和“转包”比重高
重庆市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和入股等5种形式,2006年比例最高的流转形式是转包(占50.33%),其次则是出租和转让(分别占20.31%和17.18%)。
3、区域内的土地空间置换动力正在形成
近年来,“两翼”的农村劳动力向一圈转移,这是重庆的特殊区域经济分布所决定,一圈的耕地紧张(人口拥挤),需要置换两翼的耕地。农村劳动力外出是土地流转的前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大比例流出的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大,流转模式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区域内和区域外流出比例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农户家庭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模式
1、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模式
重庆市土地流转中公司与农户之间采取的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公司承包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方式和联合开发模式、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土地的“东江模式”以及重庆政府“八大”投资集团的农村土地储备。在这种模式下,必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以及充分利用好产业的市场发现功能。需要严格保护农户土地的收益权,以及建立起健全的分红机制和合作机制。
2、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模式
重庆市供销社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中,租赁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1.35%。可以发现土地流转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租、转包等方式所占比例还高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入股”的形式。
租赁流转模式主要是基于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互动,主要模式有四种,无偿转包模式、互换地块模式、租赁经营模式以及口头租赁模式。
3、村集体、县乡(镇)政府作为中介统筹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
除了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以外,村集体、县乡(镇)政府作为“中介”统筹土地经营权流转,可以起到沟通信息、统一管理等作用。主要类型包括镇村“超市+连锁店”模式、土地托管模式、租赁倒包模式、土地“打包”集中流转模式(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土地银行)。
(以上内容版权,系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所有。如需转引、转帖或联系相关媒体报道,务请联系中心出版事务干事赵敏女士。)
联系电话:8610—6275 6535 8610—6275 7884(传真)
联系邮件:zhaom@plc.pku.edu.cn
中心主页:http://plc.pku.edu.cn/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08室 邮编:100871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