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模式 搭建研究新平台 小团队 创新成就大未来
——访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满燕云
本刊记者 王银凤
科学中国人 2010年第3期
中心成立
大都市圈与空间规划国际经验研讨会
暑期培训项目——“培训培训者”
财产税的评估和管理培训
 

一个成立仅两年的中心,一个仅有10人的小团队,却依托其独有的创新模式,搭建起了一个新平台;一个成立仅两年的中心,却已先后承办国际、国内专题研讨会2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过千人;一个成立仅两年的中心,就已经开始为我国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出谋划策,甚至参与到政策、法规的制订中去;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团队?是怎样一个人在带领着这样一个团队?

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我走进了位于北京大学廖凯原楼的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简称“北大-林肯中心”),对北大-林肯中心主任满燕云进行了专访,一解心中疑惑。能采访到满燕云主任非常不容易,虽然我们办公地点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相约4次,我才终于有了走进中心的机会,有了与满燕云主任亲密接触的机会。

北京的冬天,大雪初歇,虽然阳光明媚却依然寒风刺骨。

廖凯原楼内的北大-林肯中心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热烈的讨论气氛,热情的笑脸,让我感觉一下子来到了春天。

 

新模式 搭建研究新平台

记者: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成立北大-林肯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满燕云:成立于1946年的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是一所在土地政策领域国际领先的非盈利性教育研究机构,其目标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提高土地政策论证的质量,传播与土地政策相关的知识,并交流其研究成果,以求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错综复杂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其研究领域涉及土地税收、土地市场、土地管理与法律、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和土地收益再分配等问题。中心的宗旨是针对中国土地、城市及财政政策等领域,提供高质量并有独立见解的研究成果,努力推动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财产税、土地政策与城市化相关问题。

记者:您作为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及资深研究员,现在又是北大-林肯中心主任,可谓见证了中心的成立、成长。

满燕云:是的,可以这么说。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总裁Gr e g o r y K.I n g r a m博士曾表示,对于正在经济快车道行驶的中国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发展和土地问题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重视且有望有所突破的关键研究领域。出于学术研究考虑,由北京大学与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共同创建一个非营利性质的政策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从选址、装修风格、购买办公用品、物品的摆放⋯⋯一直到2007年10月9日中心在北京联合成立,一系列的事情我都参与其中,有些是亲自规划、设计并付诸实施的。中心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我看着她出生,并伴随着她一起成长。

记者: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满燕云:北大-林肯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产税与地方公共财政、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城市发展与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等领域。可以说,只要与土地相关的,都是我们的研究领域。

地方公共财政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财政体系的深入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研究、地区间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以及财政政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等。除此之外,中国的税收结构、税收负担、地方政府财政、土地交易收入、中国财政制度改革同样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在财产税研究方面,目前中国的财产税仍处于试点阶段,相关政府部门亟需国际先进的财产税评估技术和征收管理经验。研究内容包括:财产税税收制度国际经验介绍、税收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系统(CAMA)、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研究、财产税征收管理流程设计研究等。

在土地政策研究方面,中心通过开展研究课题、资助研究项目、组织培训等形式,梳理国内外土地政策成功的理念和经验,并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深入研究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以期通过市场与法治上的制度改革,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权益分配的公平,进而将土地配置中蕴含的巨大社会剩余释放出来,用于推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收入分配,最终塑造中国理性、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在住房政策方面,中心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充分解读中国城市住房现状,尤为关注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领域的前沿问题,为未来的中国住房政策提供有益的思路启发与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与规划方面,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围绕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支持系统、

城市精明增长、城市形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产业空间布局分布等热点议题,汇集中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进一步提出相关学术论点和积极的政策建议。

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方面,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环境税以及环境政策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积极组织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讨中国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小团队 创新成就大未来

记者:我看到这个研究团队人数并不多,是如何做到涉及如此多的研究领域并取得这么多成绩的?

满燕云: 这就是中心独特的地方。源于她独特的运营模式——“林肯模式”。

“林肯模式”是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在丰富的研究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关于土地、城市和财政领域相关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式。它涵盖以国际顶级专家为核心,以林肯研究院的经费支持为依托,以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为导向,以详实的调研结论为支撑,以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为载体的一整套研究活动程序和项目组织方式。中心希望将“林肯模式”扎根中国,针对中国土地、城市及财政政策提供高质量的、有独立见解的分析研究,促进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土地政策和财产税政策。我们的团队仅有10个人,但与我们合作的国内外的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达到了几十人,未来还会继续增加,我们希望能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提供一个集教育培训、政策研究、交流讨论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平台,积极发挥中心跨国家、跨机构、跨学科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将有关土地、财政、城市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国际经验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把中国现有的改革经验与学术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与国际专家学者共同分享。

记者: 也正是依托了“ 林肯模式”,这两年,中心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截至2009年12月,相继完成工作论文40余篇、专题报告10余册,编著、翻译书册共5本。

满燕云:不,我们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这些。这只是主要部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说学术交流、能力建设、教育资助,还包括一些成果分享、与机构的合作等等。

中心一直以来都在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圆桌讨论会, 与高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截止2009年底,中心已先后承办国际、国内专题研讨会20余次。

借助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国际领先的研究实力与丰富的培训经验,中心面向国内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及政府官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中心每年暑期定期举办“培训培训者”项目,开设课程已涵盖城市规划、公共财政与财产税、城市经济学等领域,累计参与学员近200人次。中心还开设了“林肯讲座”,吸引众多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访讲学,现已成功举办10余场次。

中心还设立了“论文奖学金”、“研究基金”和“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基金”等多个资助项目。目前,接受中心资助的青年学者已过百人,遍及国内、国外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

记者:那么您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哪些方面?

满燕云:我的学术领域主要有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公共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融资和住房市场和环境经济学与政策。

记者:住房问题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了,尤其是低收入住房政策,并且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您认为我国的低收入住房政策跟其它国家相比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

满燕云:中国的低收入住房政策是伴随着1998年全面房改的进程而出台的,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晚了几十年乃至近百年。尽管我国的低收入住房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解决了相当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低收入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支出严重缺位。目前住房保障资金以土地收入为主或者以住房公积金的收益为主,其资金规模都会随着房地产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波动,从而不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2、保障手段比较单一。住房保障领域的各种配套金融税收政策还没有跟进,也没有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化的相关措施,因此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

3、现有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完整。城镇夹心层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没有覆盖外来务工人员。

4 、缺乏住房档案和收入征信系统。相关部门不知道有多少人口需要住房保障,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此外,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比如由于缺乏征信系统,与收入实现无缝对接的时候,政府很难去审核。

5、住房公积金没有对低收入家庭倾斜。个别城市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围过大,甚至能覆盖最高20%的收入群体。

6、运作不规范,制度存在漏洞,法律滞后,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低收入住房政策的最核心问题是没有将低收入住房发展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各西方主要国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有一系列法律作为保障,其中对于几个核心问题,包括保障的范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特别是公共财政体系的支持力度都会进行明确的规定。而在我国,尽管低收入住房保障工作已经在实践中开展多年,但一直没有规划的运作模式,这是造成低收入住房供给忽冷忽热、数量与质量都无法保证的主要原因。

记者:从您及中心的研究成果看来,您对我国低收入住房政策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

满燕云: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住房保障政策,重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住有所居”的低收入住房的政策目标。显而易见,有效的低收入住房政策将对经济转型期经历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家庭提供基本生活帮助,消除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贫富差距拉大而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和谐,更好的体现科学发展观。

目前我国低收入住房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经济适用房供给量不足,保障性住房所占比例小,低收入住房价格基本稳定,经济适用房价值偏高。

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条: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层面来保障住房,包括资金投入、土地供应政策、机构和人员配备等。中国现在的土地供应非常随意,政府不愿意拿出土地来建设保障性住房。如果在法律制度中予以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就有了明确的保障机制。

2、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金融、税收、土地的等等支持政策。

3、通过新建住宅和减少房地产二级市场空置率的方法增加低收入住宅的供给和交易量,因为研究发现在许多中国城市住房的短缺并不是绝对数量的不足,而是许多住房空置。

4、尽快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住房的供给,加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

5、发挥税收促进作用,鼓励开发商建设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

6、鼓励住房贷款,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根据邓永恒教授的研究,中国2002年住房按揭贷款为8000多亿人民币,仅占全部贷款的5.9%,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7、建立个人收入征信系统,完善住房档案。这是建立住房保障最基础的工作。

8、大力发展并完善住房租赁市场;

9、建立财产税体系,以减少空置率,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保障低收入住房计划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0、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规划体系,完善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系。

 

采访手记

随着话题的不断展开,随着对中心模式的深入了解,我更加敬佩坐在我面前的这位一直面带微笑的女性——自信、从容、睿智、爽朗,又不失女性温柔,充满了个人魅力。与她相处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我还有很多问题想要寻求答案,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

比如,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满主任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比如,已经做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教授,获得了终身教职并指导博士生研究,又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着她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再比如,她是如何看待人才、培养人才的?

走出廖凯原楼,重新投入到凛冽的寒风中,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满主任笑盈盈的脸,心中充满感动、充满温暖、充满期待。

我期待着与满主任的再次相聚,我期待着北大-林肯中心取得更多更重大的成绩,我期待着……

 
 
 
 
 
话题:



0

推荐

满燕云

满燕云

12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及中国项目主任。1993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担任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教学和研究兴趣集中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公共财政、经济住房、土地和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文章